第4章 互不嫌弃(2 / 2)

    顾大的嘴巴动了动想解释,他们真知道。

    可是他才十岁,谁信啊。

    “不信就让奶奶盯着我们。”

    周氏还就盯着他俩。

    不过也没忘了渺渺,让渺渺坐到她身边。

    由于十年革命庙里没来新人,除了渺渺最年轻的也有四十来岁。这么大年龄的人没心思陪小孩玩儿,小孩就自己玩儿。

    习惯了一个人,盯着两个哥哥写作业也不寂寞。

    周氏见他不哭不闹,又忍不住心疼,多好的孩子啊。

    他那个狠心的娘怎么就舍得啊。

    即便后悔,即便当时秦峰在国外她回国了,也可以送给他们。往寺庙里扔什么啊。

    得亏遇到个好和尚,要是没别人发现,还不得被山上的豺狼虎豹吃了。

    周氏想到这点就受不了,不禁抱起小孩。

    小孩睁大眼睛好奇怪的看着她。

    周氏:“累不累啊?躺在奶奶怀里歇会儿,哥哥一会儿就写好了。”

    “还差一行字。”顾大道。

    周氏忙说:“慢慢写。写的潦里潦草,回头秦峰揍你们,我可不帮你们。”

    顾大很想说,他巴不得秦叔叔因为学习揍他。

    这说明秦叔叔希望他们有出息,而不是想把他们养废了,独霸爷爷留下的钱和物。

    “你放心吧,不潦草。”顾大写下最后一个字,合上作业本,“爷爷下午没课啊?”

    周氏摇头,“不知道,没听那个死老头子说。”

    死老头子不是别人,正是秦峰的爹。

    秦峰的妈得比他爹高半头。

    当年老两口相亲时,周氏很看不上秦老汉。

    周家人劝她,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她个头高力气大,可以照顾地里,秦老汉力薄,可他多才多艺。除了当老师挣一分工资,还是文工团干事。他要是再长个大高个,可轮不到周氏。

    周氏想想也是这个理。

    秦老汉知道自己的斤两,这个老师起初当的很勉强,白天教学生,晚上他自学,跟周氏结婚那年他才不需要自学。

    单看身高,他和周氏简直像癞□□和天鹅,自然不敢嫌她目不识丁。

    俩人都不好嫌弃彼此,互相忍让迁就,以至于两口子结婚几十年了,从没有大吵大闹过。

    顾家小哥俩先前死活要跟秦峰,不愿意跟他们的姑姑,也不愿意跟厂里无儿无女的人,实则就是相中了秦家的家庭氛围——父打子,子不记仇。妻骂夫,夫也不在意。满足了他们对温馨家庭的一切幻想。

    听到周氏说“死老头子”,顾大不由得想起老两口针锋相对的场景,尤其前一刻争得面红耳赤,下一刻能一起做饭,就觉得他们无聊又有趣。

    顾大也忍不住贫一句,“爷爷知道了又得喊你死老太婆。”

    “他还喊的少?”周氏看到小二也写完了,“作业本拿过来。”

    小二下意识把本子递过去,到她手里意识到不对,“为啥看我的不看哥的?”

    “秦峰说你的作业比你哥的潦草。”

    小二好奇:“能看懂吗?”

    周氏:“别看我不识字,工不工整我还是能看出来的。”

    窝在她怀里的小孩好奇地问:“奶奶,工整吗?”

    周氏嫌弃的摇头,指给小孩看,“你看这一行字都是一样的,这个大这个小,这个正这个歪。”瞥一眼顾二,“写作业的时候想啥了?”

    顾小二在想他一朝回到解放前,不光身体缩水,还要当小学生,简直日了狗了。

    然而这种大实话打死他也不敢说。否则这么厉害的老太太能把他打个半死,打他瞎胡扯。

    “这些字我都会了,我觉得其实不用写了。还浪费笔和本子。”

    周氏:“秦峰不差这点钱。”

    顾二噎住了。

    顾大也忍不住说:“主要是浪费时间。”

    “浪费玩的时间?”周氏瞥他一眼,“你俩一个十岁,一个九岁,不好好读书写作业能干啥?”

    啥也不能干。

    他们敢出去,重男轻女的人就敢把他们弄自家去,言行暴揍训成小狗狗。

    周氏把作业本还给顾二,“没啥事就再写一遍。不然等你叔下班回来看你写的这么潦草,又得罚你练字。”

    顾二忍不住抿嘴。

    顾大把他的作业本奉上,“我的就不用了吧。”

    周氏看一下,“你的比二小子的工整。有他对比应该显不着你。”

    顾小二一把拿过来,看到哥哥写的果然比他工整,忍不住骂:“阴险!”

    他哥夺回来装书包里,“奶奶,我们上学去了。你是在这儿还是回家啊?”

    “回家。”周氏抱着小孙子起来,“我得带着渺渺全村转一圈,省得一些人以为就他们有孙子,逮住机会就挤兑我儿女不争气,闺女生不出带把的,儿子老大不小了也不结婚。”

    顾大又想笑。

    他发现自打跟了秦家人,半个月笑的次数比以前半辈子还多,“回头人家问,渺渺哪来的。你咋说啊?”

    “爷俩长这么像还用我说?”周氏看一下孙子的小脸,“回头一个个羡慕的难受,我说多了,还可能以为我故意显摆。其实我就是故意显摆。渺渺,走,跟奶奶显摆显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