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2章“李秋,你可否还记得。”“当初陛下要将这芙蓉园赏赐给你之时。”“几乎整个朝堂的大臣们都在反对。”“最终,气得陛下干脆把芙蓉园的房契、地契都给了你。”李秋这时候也是笑着说道:“陛下和长孙大人对我的厚爱和恩情,我又怎么能会忘记。”“这芙蓉园,本就是皇家园林。”“又哪来的房契地契一说?”“记得当时陛下责令户部尚书韩仲良现去做的房契和地契。”“他的那种错愕和震惊的神情,我到现在还是记忆犹新。”长孙无忌这时候点点头,扶着栏杆感慨说道:“是啊,这一转眼,都好多年过去。”“而你,也从当年的那个稚嫩青年,变成了如今这大唐的宰相。”“其实不仅是你,像太子,魏王,吴王,齐王,晋王。”“咱们大唐的这些皇子,也已经一转眼,长大成人。”“反观我们,倒是一天天的老迈下去喽。”说到这里,长孙无忌停顿了一下。随之语气和神情,也变得无比认真和严肃起来。“李秋,有一件事我想让你清楚。”“就算是陛下,也终将有老去的那么一天。”“这个大唐,终将会迎来它的下一位君主。”“而你,似乎却并未考虑过这件事。”“身为朝臣,公然的与储君不和睦。”“这绝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这也很可能,将你的家人,孩子,以及芙蓉园。”“甚至是这整个大唐,都带入灾祸之中。”听着长孙无忌的教导和劝慰,李秋颇为认真的点点头。“长孙大人的教诲,我记下了。”“关于太子东宫这件事,其实我也已经在尽量的避让。”“可没想到,我这边做的还是不够。”“可能是之前没注意的地方太多。”“现如今积重难返了。”可能在这个世界上,能让李秋乖乖听话的人不多。但长孙无忌绝对算得上是其中之一。长孙无忌这时候笑笑。“其实你也不用太过有压力。”“如今陛下和娘娘身体安康。”“太子如今也是第一次尝试着执掌朝政。”“行事难免有些冲动和偏激。”“其实像咱们这做臣子的,总有一座大山你永远也绕不过去。”“哪怕是我,太子、魏王、晋王的亲舅舅,也是如此。”“等陛下将来老的那一天,身为朝中的重臣。”“总是要帮着陛下,选一个这大唐未来的接班人。”“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选择也很容易去做。”“那就是太子。”“但我能瞧得出来,你并不是这样看。”“相反,你似乎倒是更看重魏王?”“不然的话,此时的东宫也不至于对你和芙蓉园如此穷追猛打。”“其实,对于眼下朝堂之上所发生的这些事情,我倒是一点都不觉得意外。”“有些时候,可能连你自己,都大大低估了你自己和芙蓉园的影响力。”“假如你选择倒向魏王那边的话。”“对于东宫和太子来说,实在是一个太大的威胁。”“不夸张的说,甚至是可能会影响将来的大统。”听着长孙无忌的话,李秋摸不太清他的真实意图。只好捡重点问题回答说道:“长孙大人,在我看来。”“未来的这皇位之争,以及诸多皇子间的明争暗斗。”“就仿若一潭散发着恶臭的淤泥一样。”“危机四伏,且臭不可闻。”“如果可以,我是一丁点踏进去的心思都没有。”“更不可能会倒向魏王,去充当他应对东宫的利器,马前卒。”“可是这偏偏有些时候,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也不知道怎么了,无论怎样,都绕不过这魏王,东宫,吴王这些牵连。”长孙无忌这时候转向了李秋,细致的留意着他的眼神和每一处神情变化。“这种事情,有些时候不是你想避就能避开的。”“看看现如今的你。”“大唐的宰相,幽州大都督。”“手握着十几万的兵权。”“在朝中又有着唐俭、段仑、程名振、郭福善、屈和泰、高季辅一干人的追随。”“同时还有着王珪、魏征、韦挺,以及我、柴绍、玄龄、李靖等几个的维护。”“像你这样一股势力,无论是哪个皇子,都是想要争取的。”“其实假若能够选择,我也想一直保持中立。”“不卷进这些纷争当中去。”“但这件事情,无论如何我都是避不开的。”“这些皇子不让,满朝的朝臣不让。”“就连陛下,也不会让。”“所以有时候我经常会想。”“假如真的有那么一天到来,我应该站在哪个皇子的那边?”“这里四下无人,李秋你也就当成闲聊,说一说你的看法。”“记得当年克明还在世时,就曾说过。”“别看你小子粗心,莽撞。”“更是不懂这朝堂之事。”“但却有着惊人的敏感性。”“所以克明在临死前,就把杜构和杜荷全都交到了你的手上。”“我对于克明的眼光,还是颇为赞许和认同的。”直到此时,李秋才终于捋清了一些今天谈话的脉路。不过长孙无忌的这个问题,实在是太过敏感,也太难回答。李秋纠结了半天,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开这个嘴。他总不能上来就说,太子早晚得倒台。李泰也得不到好果子吃吧?他又不是神棍,更没有袁天罡、李淳风那忽悠人的两把刷子。同时,现如今历史的车轮已经被自己所改变。眼前就连他自己都已经看不清未来的路。就更不能胡乱给长孙无忌做参谋了。
第1142章(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