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章(1 / 1)

第917章“事后来看,关于这八个州的封地,你几乎是做了最坏的一个选择和对待方式。”“假如是换成别人,这件事应该怎样去处理?”“首先,整顿政务、军务,牢牢的将这八个封地抓在自己的手中。”“让它们真正的变成你的封地,你的地盘。”“而后,还可以趁此机会,同清河崔氏,以及其他士族们搞好关系。”“就算你不去拉拢他们,但也要让他们时刻的有求与你。”“忌惮你,巴结你,讨好你。”“最起码他们不敢给你惹出任何的乱子来。”“若是上上之选,那就是将他们的力量和影响力变成你自己的。”“让他们成为你的附庸,你的属下。”“若是那样的话,你再想想此刻你在朝中又会是怎样的一番状态?”听到太上皇李渊的话,李秋的表情顿时露出来一百万个不乐意。“就这群士族,那种极度自恋、狂傲的模样我看着就想吐和暴打他们一顿。”“我还和他们交好?”“至于他们的力量和影响力,我就更不在乎了。”“现如今,要是论影响力,我的芙蓉园,以及芙蓉书院,幽州书院,也不见得比他们弱太多。”“而所谓力量,就更是不用了。”“我有数十万百姓,数万的幽州大军,这就是最强大的力量。”听到此,太上皇李渊连连叹息摆手。“不对,不对,你小子这种想法真的是大错特错了。”“你自己再强,也只是你自己强。”“可若是在你自己强的基础上,若是再能加上其他很多力量的加入和支持。”“那是不是就会更强了?”“当初在我太原起兵,建立大唐之时,就是这个样子。”“就拿这件事来说,我李家就算再强,儿子、女婿、女儿再出厉害,也不过是一家之事。”“只有源源不断的拉拢各种力量加入,才最终成就了大事。”“聚少成多,积水成渊这个道理,你应该是是懂的。”听到此,李秋不由得苦笑。“太上皇啊,可是眼下这种情况和您说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事情啊。”“眼下天下安定,我大唐已经消除了北方最大的强敌。”“正在日益兴盛的过程中。”“陛下,娘娘,对我更是恩重如山。”“我一个武将,大唐的郡王,拉拢那么多力量干嘛?”“反观,您看我如今,又是有着封地,又是有着兵权。”“还有着整个大唐的茶引和大量的银财。”“甚至我有时都在想,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眼下我和我的芙蓉园,风头正盛,平日里得罪的人又多。”“是不是该考虑激流勇退,低调一些,甚至是远离朝堂,去游山玩水予以示弱什么的?”“在以前,您不是也经常这样子劝我的嘛?”“说只有这样,才能细水长流,才能更久的享朝廷的恩宠。”听到他的话,太上皇李渊心里面差点被气吐血。同时心中不由得腹诽:特么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我要是早点知道你是我亲孙子,李二的嫡长子,我还能容你走出来这么多的弯路?得罪这么多的人?!你小子可寄托着我全部的厚望,这李唐的江山,也只有交到你的手上,才能真正的看见未来和走向鼎盛。直到那时,我也才能最终瞑目。随后,太上皇李渊平复了一下心情,重新组织了一下语言,然后才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说道:“以前我告诉过你的话多了。”“可你这小子听进去了哪个?!”“关于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个道理,是没错的。”“但是,这个道理在你身上,对于你来讲不适用。”“你还得永不停歇,源源不断地,想方设法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力量和人才是。”“假如有一天,你变得足够优秀和强大了,甚至是都到了集天下威望于你一身之时......”还不等太上皇李渊的话说完,李秋在旁边幽幽的接了一句,“那到时我估计离死也就不远了......”这一下,差点把老爷子给气岔气,连连咳嗽了好几声。“唉,你这惫懒小子,难道想气死我不成?!”“这话该怎么给你讲呢?”“总之,李秋你太过年轻,所以那些对于文臣武将们的思路和处事道理,对你不适用。”“尤其是你眼下得罪了这么多人和势力。”“就连所有的外国、部族,都被你得罪了个遍。”“所以你再想要圆滑处世,明哲保身,已经是晚了,来不及了。”“你想想,假如将来有一天,这大唐改朝换代,太子登基。”“在面对着全天下的门阀士族和朝中重臣的施压下,新皇是否还能够像当今的李二一样,护着你,迁就你?”“除此之外,还有着突厥、高句丽、吐谷浑、吐蕃等等外族。”“你以为这一次你杀了人家上百万族人,占了人家数座城池。”“这笔账就这么容易一笔勾销?”“到时候,假若新皇登基,懦弱无能,昏庸无道的话,一旦受到外面所有国家、势力的威胁。”“他会不会杀你?”“到时候你内忧外困,腹背受敌之下,你的区区数万人马,还能否护得住你的全家老小的性命?”“秦朝、隋朝,都是二世而亡。”“也都是他们的新皇昏庸无能导致。”“这种例子在史书中也是屡见不鲜。”“李秋啊,这一朝天子一朝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还年轻,一旦二三十年后,老皇故去,新皇登基后的事情,你真的有曾考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