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人参(1 / 2)

“皇上呢?”

巴海翻身从马上下来,询问平日就在这山林附近两个巡卫。

清朝东北人参出产是大头,关于人参采集有专门一套官员设置,而在有参苗人参山林看管上尤为严厉,这座山几个常用出口便都有人守着。

同时他们将山林看做朝廷私产,对私人进山一律严惩。

尤其自己下辖地区,巴海管理特别严格,现在皇上没有叫上他带着两位阿哥进了山,听说圣上还是便服,那很可能会被这里巡卫为难啊。

但是巴海没有想到,上下往往相类,这两位巡卫刚才只是小小为难了康熙等人一番,收了银子就让他们进去了。

当然了,等那些人原路返回出来时候,俩巡卫还打算将他们采集之物搜查一番。

正相互提醒着注意别让那些人从其他小路下山,一群马蹄声就到了跟前,为首还是穿着一身盔甲大人物,到跟前张口又问皇上。

两名巡卫从眼前情景中反应过来也不过是一瞬间事,他们两个赶紧跪下,向着刚才那几人进去小路指着道:“刚才从那儿进山去了。”

脸吓惨白也没敢提刚才收了银子事,只希望贵人不跟他们一般见识。

巴海带了几个随从赶紧顺着小路上去,走进去没多久果然发现新鲜脚印,巴海带人中有两个是专门进山采参之人,经验老道,顺着脚印不一会儿便寻到了康熙一行人踪迹。

“皇上!”

透过交错树叶子看到康熙身影,巴海立刻感动双眼闪闪,爆发出一声深情呼喊,而后便拨开杂草灌木跑过来。

到跟前就跪下道:“奴才可算找到您了,您不知道一大早不见您人影,奴才可是惊出来一身冷汗。”

说着抹了把额头,证明自己所言非虚。

康熙今天穿着件枫叶红文人长衫,端是一副光华内敛温和文人模样,他笑着把吓坏巴海扶起来,说道:“朕出来之前,不是让人给你留了话?”

巴海笑了笑,有些心虚,说道:“奴才第一次接驾,总是担心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你差事办得好,朕奖赏你还来不及。”康熙搓了搓手,看向前面道:“走吧,跟朕走走。”

“是,”巴海躬身跟在后面。

其余人则缀在□□步外。

康熙问道:“朕看此处山林物产丰饶,怎么进山许久连一个虞人也不见?”

虞人就是猎人。

东北山林多农耕落后,在这里百姓生活大部分是依靠狩猎采集。

“这,”巴海迟疑道:“其实是这样,为了保证人参不为私人盗采,奴才对山林管束就严格了些。”

康熙停住脚步,侧头看他:“人参是官府管控之物,没有多少小民会愿意冒这个险盗采。且退一万步说,你还能将每一座山都派兵围成铁桶一个人都不让进?盗采不可避免,只要不是明不张胆混乱即可。巴海,治理一方,可要松弛相得。”

巴海低头道:“奴才马上就放宽禁令。只是,所有人都进山樵采,恐怕山林承受不了。”

康熙说道:“量力而行,能放则放。”

整个东北现在只有不到三十万亩耕地,不让百姓靠着山林生活,难道要逼反他们?

“以后对于抓获私下贩卖人参之人,罚没所得即可,不要再施加刑罚。”

巴海小声道:“皇上,这样,会不会太宽仁了?奴才担心,以后私人盗采之风盛行,每年要上交内务府一千斤人参额例会采收不足。”

天空飞掠而过一群雪白丹顶鹤,康熙目光惊叹看了眼,片刻才淡声说道:“宁古塔都统区大大小小山林无数,每年收上来人参,远远不止一千斤吧。”

多余朕都让你自行作价了,这还不足?

巴海不敢再推脱,忙道:“奴才遵旨。”

苏辰抱着装满了榛蘑猴头菇篮子,保成两手提着两只肥嘟嘟野鸡,兄弟俩说笑着走过来。

康熙看向他们,笑道:“怎么样,可找到人参了?”

也不知道听谁说东北山林里遍地是山参,还在

盛京时候辰儿就念叨着抓人参娃娃。

苏辰摇头道:“没有啊阿玛,一个人参都没有,白白浪费了这么肥沃好天然山林。”

“辰亲王,有参地方官衙中都有记录,奴才带了专门人来,叫他们带您去找。”巴海积极笑说道。

这还有记录?

苏辰点头道:“行啊,带我们去看看。”

“你们两个,”巴海就转头招呼两个人,“去前面带路。”

而后请示康熙:“皇上,您要不要也一起去看看。”

康熙看了眼已经迫不及待儿子,道:“走吧。”

被巴海点到两人赶紧上前带路,巴海则跟在康熙和苏辰、保成后面,介绍道:“其实这里没有多少人参,入秋时候才发现十几株参苗,最大也不过两年龄。老参好参还是要到长白山去找。”

长白山在乌喇地区东南方,这一次是没机会顺路过去了。

不过苏辰挺好奇:“巴海将军,你们每年都要派大量人丁来山里找参吗?”

“是啊王爷,东珠、人参、貂绒,是咱们东北三大宝呢。”巴海说着自豪笑起来。

苏辰又问:“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在最适合人参生长地方,采取规模种植方法收取人参?”

“人参是天生地养才最好,怎能如种庄稼一般种植?”巴海觉得这是小孩子异想天开。

保成道:“你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再说,每年只采不补,山里人参不是早晚被采精光。”

巴海心里叫苦,却只能低头笑笑:“奴才找人试试。”

苏辰拿手里棍子打着面前草,一抹红色忽然映入眼底。

“诶?”他惊喜蹲下来,“这是不是人参?”

康熙和保成都围了过来,巴海只好站在几步外,看了眼笑道:“还真是。”

再仔细一看,惊讶道:“五条芦碗,这有五年了,算是中品好参。”

苏辰转头看他一眼,果然东北官对人参了解也是非同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