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众里寻他千百度【下】(1 / 2)

中年儒士与那办事之人,又是一副见了鬼、日了狗的模样。</p>

连着两次这种事情,怎么让他们不惊讶与害怕?</p>

手上的彩头能无声无息地不见,那自己那颗项上人头呢,指不定那些人生起气来,也给你摘了去。</p>

两人各望了对方一眼,都缩了缩脖子,既强装着镇定,又止不住地颤抖。</p>

而雅间内,花解语接过林修然递过来的彩头,拍手欢呼,高兴得像个孩子。</p>

那彩头,是一盒针线。</p>

不值几个钱,但花解语高兴的原因和洛馨儿一样,只因这彩头,都是靠她们自己的智慧赢来的,很有成就感,因此也倍加珍惜。</p>

而且,这针线,正好适合她。</p>

她最爱做些缝补、刺绣的事情,这盒针线,算是派上了用场。</p>

“好了好了,别高兴坏了,冷静,冷静!”</p>

林修然安抚着兴奋得有些失态的花解语,好半晌,她才冷静了下来,回到桌前吃吃笑着。</p>

林修然见她冷静了下来,便放下心来。</p>

那三块竹牌中的两块,已经作答完毕,现在,便只剩明心姑娘的那块了。</p>

林修然转过了头去,望向明心姑娘。</p>

“明心,把你的谜面也念出来吧,若是猜不出来,按刚才说好的,可是要自罚一杯的。”</p>

明心姑娘兴致缺缺,仍旧冷着脸,似乎对猜灯谜并不感兴趣。</p>

她见林修然催促,这才翻过了自己的竹牌,念出了谜面。</p>

“石字出头不是右,打一字!”</p>

和方才猜“称谓”,猜“俗语”不同,这是一个字谜,猜的是“字”。</p>

“石”字出头,把那“石”字捅破天去,旁人最先想到的,自然是那个“右”字,因为“右”字的那一撇,刚好凸出了“石”字的那一横,很是符合。</p>

但答案显然并没有那么简单,那谜面也已经点明了,“不是右”。</p>

这一下,便让明心姑娘犯难了。</p>

她自小在穷乡僻壤长大,没机会读书识字,进了暗阁后,虽能读书识字了,也读过一些文章,但说到底,还是舞刀弄枪的时候多,这猜灯谜,并不是她的强项。</p>

林修然、洛馨儿和花解语三人,都盯着她看,把她看得实在有些别扭。</p>

这下子,她更猜不出来了。</p>

但她也不为所动,仍旧冷冰冰。</p>

至于那灯谜,她亦不再挣扎,拿过了桌前的酒壶,给自己斟了满满一杯,然后拿起,仰头,将杯中的酒一口喝尽。</p>

无半点余沥剩下。</p>

她猜不出来灯谜,愿赌服输,自罚一杯便是。</p>

“这字谜,还是师父你来猜吧,那得到的彩头,也归师父所有。”</p>

明心姑娘将自己桌前的那块竹牌,推到了林修然的面前。</p>

林修然对于自己徒儿这种不负责任的甩锅行为,表示严重的鄙视与谴责。</p>

但他这个徒儿,有他的两位娘子撑腰,林修然一个人,架不住三女的同仇敌忾,同气连枝,不由败下阵来。</p>

他无奈地拿过竹牌,瞧着谜面,默默思考起字谜的谜底来。</p>

字谜,是要比猜“成语”、“俗语”、“称谓”这些灯谜来得简单一些的,只需来回思索那谜面上的几个字,将之分拆、组合,只要肯下苦工,总能得到谜底那个字来。</p>

当然,也并不绝对,只是大多数情况是如此罢了。</p>

林修然看了一眼竹牌上的谜面,脑海中,便立刻蹦出了答案。</p>

那谜底,是“岩”,岩石的“岩”。</p>

石字出头不是右。</p>

“石”字出头,那出的头,是那“出”字的一半——山,把那“山”字叠在“石”字上,便正好能得到一个“岩”字。</p>

林修然对这个答案十拿九稳,很有把握。</p>

他也不先将答案说出,交给三女去评判对错,只是直接在竹牌上刻好了谜底。</p>

只见他右手轻轻一抹,那竹牌上,便出现了一个极为刚直端正的“岩”字。</p>

那字,与竹牌浑然一体,好似生来便有的一般。</p>

“嘿嘿,相公和我想的一样,那谜底,正是那个‘岩’字。”</p>

洛馨儿见相公与自己心中的答案一样,眉开眼笑。</p>

相公的才学,她是知道的,那时在蕊珠宫的听琴阁中,他一诗一联,便已技惊四座。</p>

那“烟锁池塘柳”的上联,至今还没人对得上来呢!不知绝了多少多情人的前路。</p>

这才真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p>

花解语则不像洛馨儿,她脑筋没那么快,没猜出来,直到林修然写出了那个“岩”字后,她才在一瞬间恍然大悟,觉出此题的妙处来。</p>

石字出头,可不就是那“岩”字吗?</p>

两女看着谜题解出,或笑靥如花,或若有所思,很是沉迷其中。</p>

唯有那甩锅的明心姑娘,仍旧冷冰冰,不为所动。</p>

她是真的对猜灯谜一点儿兴趣也没有,就算此刻是元夕之夜,就算这猜灯谜是这元夕之夜的一项传统习俗,她依然不为所动。</p>

在她心目中,这文虎(即灯谜),终究是比不上她的“武功”来得重要。</p>

林修然见她那表情,觉得她甚是无趣,索性便不再管她,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自己那道字谜的彩头上。</p>

他来到窗前,右手轻轻一掷,那块竹牌便再一次落到了中年儒士的眼前。</p>

“嘭——”</p>

第三次,仍旧来得如此突兀与诡异。</p>

中年儒士又被这突如其来的竹牌吓了一大跳,瞪圆了眼睛,两颗眼珠子如拇指头那般大小。</p>

“石字出头不是右,打一字!”</p>

“岩。”</p>

嗯,没错,该派彩头。</p>

他仍要按例去叫那办事之人取这谜题的彩头来。</p>

但话刚说一半,他便停住了。</p>

随后,眼睛瞪得更大了。</p>

“不好——”他暗道。</p>

“不好——”</p>

那办事之人,也迅速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呆在了当场。</p>

这一题谜题的彩头,只是一块石头。</p>

更准确地说,是一块黑漆漆,由那中年儒士随手捡来的山岩。</p>

中年儒士的性子,在真正的读书人看来,是极不正经的,他经常会做出些有辱斯文的事情。</p>

这一次,他为了元夕灯谜会更有趣些,特地制造了些噱头,给那些围观的人提供些笑料与茶余饭后的谈资。</p>

这些噱头中,便包括了这个字谜。</p>

石字出头不是右,谜底是岩,岩石的岩。</p>

它的彩头,便也只是一块随手捡来的黑漆漆的石头。</p>

若是这彩头被台下的哪个人领了,中年儒士和那办事之人只会和那些被逗乐的游人一样狂笑不止。</p>

可现在,得了那彩头的,却是那不知身在何处的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高人,要是那高人得了自己这彩头,觉得自己被戏耍了,那自己这颗脑袋岂不是……</p>

想及此,中年儒士和那办事之人,便不由打了一个冷颤。</p>

“去换个其他的彩头吧……”</p>

中年儒士正想吩咐办事之人换一个彩头,但话说到一半,便又立刻住嘴,不敢再说下去。</p>

这彩头,每一样,都对应着之前所给出的谜面,藏在那带有所在竹牌的红灯笼内,一样对应一样,都是有数的。</p>

那高人能在办事之人取下彩头后,便立刻无声无息地取走他手上的东西,便足以说明,他时刻都在关注着场上的动态。</p>

自己在他眼皮子底下搞这些小动作,不是找死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