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延安之行(三)(2 / 2)

“也就是说延安这个城市jīng神面貌很不错,不管是城里的老百姓还是军队都充满了活力,在这里人们很容易受到感染,这里有的是希望,可以说延安就是中国的火种。但是延安人民的生活水平实在太差了,比起归绥差了不是一点半点,就连部分沦陷区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赶不上。”韩云华实说实说,将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都和主席说了一遍。 </p>

主席停了老大一会才说道:“你说的很对,延安的现状正是你说的这样,但是现实就是这样,部队连军粮都不够,我们大后方的老百姓又去什么地方提高生活水品呢。既然不能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那么就只能提高他们的jīng神生活的水平了。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了” </p>

韩云华知道主席说的是实话,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物质生活是十分艰苦的。边区本来就是一个贫瘠的地方,自然条件恶劣,主要种植生长季比较短、耐旱x-ng较强的杂粮等农作物,而且产量很低,民食以小米等杂粮为主;牧业以养羊为主,穿衣主要依靠土布和皮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片勉强只能自给自足的地方,一旦发生天灾这里的人就只能背井离乡,所以这里一直都是农民起义爆发的几个大源头之一,像明末的李自成等人都是这里出生的人。 </p>

其次现实情况更是加剧了延安地区贫困程度,自从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之后到达边区,大批的外来人员来到了边区,部队所有的消耗都得边区的老百姓供养。同时,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军队对边区采取了经济封锁政策和停发了八路军的军饷,边区一切外援几乎完全断绝,而必需品如棉huā、布匹又被禁止流入,导致了边区吃饭、穿衣的困难。 </p>

不过这些也不是一定克服不了的,更不是改变不了的,韩云华想了想说道:“主席,这段时间我在延安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和走访,看到了一些好的地方也看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在我军中存在的‘衣分三等、食分五等’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广大知识分子以及民众的不满,然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在于边区经济不发达,物资匮乏。我们只要将这一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都可以迎刃而解,另外像我们边区丰富的jīng神生活也可以保留或者发扬光大,这样延安才可以真正成为我们员的圣地。” </p>

说到这里韩云华想到了前几天看到的延安民众饱满地jīng神面貌,尽管边区的物质生活是困难的,但jīng神生活是丰富的。周末晚会、新秧歌运动、舞会和体育运动,丰富多彩的业余娱乐活动适应了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人们的jīng神需要。周末,有参加晚会的,有跳舞的,有唱京剧的,也有唱评剧的。从社会生活来看,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社会。 </p>

“谈何容易,边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很是让人忧心,我们几个已经商量了很多次,还找了很多在经济方面很有建树的专家,但是都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所以所以”接下来的话主席并没有往下说,但是韩云华却知道主席的意思。 </p>

韩云华也知道这个时代确实这些领导人都不容易,不说对面的 </p>

想到这里韩云华突然意识到主席并不回答自己之前问题的原因了,主席这事告诉自己要是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根本无法解决他所提出的哪些问题,毕竟上层建筑是以经济为基础的。反过来说,要是自己将这些问题解决了,那么接下来的事情也就好解决了。韩云华顿时领略了这个时代政治家的高明手腕了,人家根本就不正面回答那些敏感的问题,只是从侧面告诉你不是我不想而是不能这样干,这样干会出大事的。韩云华暗暗苦笑一声,主席就是主席,这样高明的手段不是自己能学得来的。 </p>

其实说来说去这些问题根源还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而经济发展的根源就是物资问题。要是隔了旁人也许还...[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