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2 / 2)

至于安全性……反正就在那么窄、那么矮的武台上,又不要飞多高,用铁丝替代一下钢丝应该是可以的吧?唐朝有一个唐明皇游月宫的戏,演员就已经能从半空走了,明朝应该也有这技术,回头好好问问。

画好了十四位千户的人设稿,他便开始设计背景和打戏形象。

这回有威亚配合,打戏肯定也不能跟传统武戏一样,他得把招式和武打场面画细些,叫那些演员们排练起来,好凸显出锦衣卫与普通盗贼武艺、气势、形象的全面对比!

他从硬盘里【局部湿地战争】文件夹里的江湖片借鉴打戏,连日都在锁屋里玩命。吃饭时都只出来拿些点心、肉饼,就回书房锁上门搞图,边吃还要边想着故事情节。

小松烟见他成日家关在屋里,以为他是要备考会试,拼命读书,生怕他熬坏身子,简直想给他打小报告。可老夫人近日偏又因外头兵荒马乱的,急得犯了头风,也起不来身管他。因他那书房平日不许人进的,这小厮无可奈何,便去叫崔启来替自己送饭。

崔启听了也觉着不放心,忙去厨房装了满满几大盘饭菜、汤水、点心,提着大食盒去到书房里。

这书房除了他也没别人进,崔燮听到脚步声就知道是他,头也不抬地招呼:“你来了?正好我这些稿子改得差不多了,帮我描出成图来吧。”

崔启先把吃的给他摆在外头卧房桌上,催着他洗手吃饭,盯着他捧起饭碗来吃了几筷,才回去看那桌稿子。

桌上一角堆着成摞的铅趣÷阁稿,顶上头的是几个武人对战的图,但从衣着上看不出是什么人物,惊讶地问:“大哥又画新图了?是三国的吗?还是封云的?”

他拿起图画来细看,只见画上的人都在空中飘着,衣裳飘飘,人又俊俏,连他都喜欢,想来买书的看着就更得爱不释手了。

他的嘴角忍不住翘起来,笑着说:“咱家印完了那两套完本、话本之后就光出科举趣÷阁记了,顶多套套色,里头都不夹图,新来的匠人就能刻印,咱家那些老匠人都闲得手指头乱动。”

他说得虽然夸张了些,但也真是发自心底盼着能再出几本像当初的《三国》《窈娘》那么红的书。

那些科举趣÷阁记毕竟只有读书人能看懂,普通百姓谁爱看那个?近日买书的到店里转转,见他们都是乡试前那么久出的旧画本,都催着伙计们要新的哩!

哪怕不印《水浒》,也印个《岳飞》吧?

他絮絮叨叨地说着,低头翻着画纸,想看看究竟是什么故事。

新设计稿里的人物又多又杂,衣裳也都是前所未见的形制,他将稿子从头翻到底,最终也才认出他最常见着的一位,也正是画得最多的一位——就是第一个兴起锦衣卫戏的谢瑛。

崔启这才确定他画的是什么,“呀”了一声:“大哥又要出锦衣卫的院本了?这回还是大哥找人写本子,还是找上回那乐工写本子?我老觉着柳营无头案写得不够好,丢人头的大事写出来都不吓人,不如还是请写琵琶记的那位才子写吧?”

崔燮咽下一筷鸭肉,苦笑道:“你也忒高看我了。当初能求着人家写琵琶记已经用尽了我的运气,哪得还有那么好的才子团队给我写的。”

别看院本作者署的都是没人听过的名字,掀开马甲背后,满满一个翰林院大牛团,是跟他科举趣÷阁记题库一个团队的!人家当初是看着他的院本新鲜,乐意写一本占先;现在满北京都是锦衣卫戏,那些大佬恐怕看都看絮了,更不肯自己写了。

他叹了口气,懒得慢慢吃饭,索性舀了勺鱼汤泡饭,加了几筷鸡脯肉飞快地把饭送了下去,回去接着研究他的场景图。

崔启把他赶离桌子边,给他倒上茶水,叫他坐着歇会儿,消消食再回来。自己倒是一眼不错地盯着图画,问他:“新故事也是谢大人的吗?怎么这里没有封云哪?这几位千户怎么都不穿飞鱼服呢?还有这个竹子衣裳的,看着文文弱弱的像个文臣似的。”

崔燮得意地笑了笑:“市面上净是锦衣卫戏,我想把他们都归拢到一出戏里,大伙儿看着岂不亲切熟悉?这出戏里肯定要有封云,回头再画他。”

崔启正看到一张三名千户手持直刀与敌人僵持的图画。画中人物如矫龙升于九天,一个飞在半空;一个屈腿横扫;一个双手握刀横在颈前,刀尖血迹横飞,对面敌人颈上绕着一道红痕,犹不知自己将死。他看得目眩神迷,忍不住喝了声“好精彩”!

喝罢便睁着一双大眼求他大哥:“好俊的身手!好有气势的图画!大哥给我讲讲这是什么故事吧,我心里急得怪痒痒的!”

崔燮却不即回答,含笑反问道:“如今市面上最当红的锦衣卫戏是哪一部?要新的,又要新又要看的人多的。”

崔启几乎不假思索地答道:“是上前所安千户抓了拐带人家女儿的假尼姑的故事!那拐子男扮女装,装作尼姑去大户人家讲经,连骗带偷地拐了好几个好人家的女儿。亏得安千户带着封云走访各家,查出尼姑可疑,又在城周布防许久,抓着了那个把拐来的好女儿剃成尼姑带走的拐子……”

崔燮听他讲完了那故事,长长地“嗯”了一声:“咱们的新戏便是接着《安千户智审沙尼》这出戏排,讲的是安千户将假尼姑交到镇抚司后,谢镇抚使审出这些尼姑背后其实是白莲教妖人作乱,带着十四位千户追查白莲教线索,将其一网打尽的故事。”

崔启听得目瞪口呆,看看手里的图画,又觉着这戏排出来定然是绝佳的好戏——不论别的,只要戏班能排出这幅图里一样的好武戏,就够他们吃一辈子了。

他激动之余,脑中还有几分理智,冷静地劝崔燮:“却是不好用‘白莲教’这个名字吧?咱们书斋是有名有姓的地方,万一那些白莲教贼人恨上咱们,烧了书斋、杀了伙计,可怎么办呢?”

崔燮“嘶”地倒吸了口凉气。

大明的造反势力真强大啊!回头得跟谢兄说说,叫他们锦衣卫多查查这些邪教组织。

不过崔启说得有道理,小心驶得万年船。反正是个反派组织,不叫白莲教,不是还能叫明教、日月神……

不对!这俩也不能叫!这个明可是大明朝的明,他在明朝写出个以“明”为号的邪教,这不是逼着成化天子搞文字狱吗?

他抿了抿嘴,一挥手道:“也不用编什么教了,就倭寇吧!”

倭寇在成化年间就已经开始骚扰海疆,过几十年的嘉靖朝就年年登岸杀人掳掠,更别说五百年后的民国了。他们能干出这种事很合理,现在没干以后也会干的,落在他们身上一点都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