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1 / 2)

徐氏与崔参议虽是在云南闹出的事,但官场上岂有不透风的墙,那消息恐怕过不了多久就能传回京。

他已成家立业,完了人生大事,不怕什么流言带累,家里却还有个待说亲的女孩儿,最是要好名声的时候。若云南那桩丑事传进京里,怕会连累得云姐叫人看低,恐怕更难挑着好亲事了。

他皱着眉思虑了一阵,先吩咐那来通报消息的人:“你们这趟路上辛苦,去帐房支了这几个月的工资和赏银,都回去歇两天再上工。记得嘱咐跟你回来的人,谁也不许把这事传出去,不然我必从重纠办——你们是知道我的脾气的?”

那家人将身子险些躬成个虾米,指天誓日地保证:“小的们嘴都合缝了似的严,绝不敢往外传此事!”

崔燮点了点头,脸上凝重之色未敛,转身去了云姐所居的院子,把这妹妹叫了出来。

云姐如今在家里管着内务,又曾是皇后娘娘闺中好友,得过几回宫里的赏赐。她如今叫崔燮养得精致,见识又开阔,见人时礼仪娴熟、气度徐苏,也不比那些公侯府第的小姐差多少。

只是年纪还小了点儿,在崔燮看来,若能再等两年出嫁更好。

可崔参议与徐氏在云南闹成那样,哪天消息传回京,京里人再翻出徐氏犯法的旧事,他这妹妹就更嫁不出去了。若要把这事的影响压到最低,就只能赶着把妹妹嫁了,以后娘家出什么丑事,总不大会牵连到出嫁女的名声。

他看着妹妹,深深叹了一声,叹得小姑娘以为自己哪儿出了错,连忙低头看了看,朝他一福身:“兄长唤妹妹来是有何事?”

家里又出了丢人的事……

这种事是瞒外人不瞒家人的,他便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云姐,问她:“我怕此事过不了多久就要传进京里来,想趁着外人还不知道,先把你的婚事操办了。你意下如何?”

若妹妹实在不愿这么早嫁人,那就再等个三五年,等那边闹腾够了,京里人也淡忘了崔家这对造孽的夫妇再说。

云姐却是叫他的直白逼红了脸,低着头小声道:“全凭兄长做主。”

这个答案很有电视剧的感觉啊……那就是答应了!

定下了云姐的婚事,还得把这消息告诉崔衡——是他的生母在云南咣咣地抽他父亲的脸,此事若传回京,对他影响最大,总得叫他知道。

他趁夜把崔衡叫到院子里,复述了一遍那家人传来的话,叫他有什心理准备,别受外头流言影响。

崔衡听完这事,整个人都傻了,眼睛急得通红,握着拳头说:“她、她怎么能这样,她怎么能给人当妾!她怎么不回来!她怎么……我能养她,我想好了以后养她的,她怎么不要我了,不管我了……”

他终究不是什么坚忍的人,说着说着就哭倒在大哥怀里,蹭了崔燮一胸口的鼻涕泪水。

崔燮竟不体谅他少年人的自尊心,把他推到床边,托着他的下巴说:“徐娘子早已不是你我的嫡母了,她早被父亲休弃,就是个自由身,想嫁人自然能嫁。”

“你……”崔衡被他离经叛道的话说懵了,简直想问他是不是乐见徐娘子嫁人,乐见他丢脸,成为一个父母都不要的人。

崔燮却一只手按住他,极冷酷地教训道:“徐娘子曾陷害过我,我有理由怨怪她,你却怎么能怪她在外嫁人?她能闹父亲,难道不能回京来闹咱们?她肯在云南荒僻之地嫁人,除了因父亲不肯重纳她回家,心有积怨,多半儿正为了你——

“若你有这么个犯罪被休母亲在身边,必定名声蒙尘,难取功名。而她远远地在外适人,一辈子不回来,你就跟她再无牵连,她的名声也连累不到你的前程了!这是她为了你做的决断,你也该明白、该体谅,别叫她一番苦心付于流水。”

崔衡叫他按住劝说了半天,总算明白了徐氏的真意,忍不住伏床大哭起来。

崔燮也不是心理专家,管不得他的心灵受到什么打击,只拍着他的后背说:“这是大人的事,你年纪尚小,不必多想。往后你若实在想念徐娘子了,也可去看看她,但别太打扰她。毕竟她礼法上已是别人家的人,你与她虽有母子之份,也要替她夫家考量。”

交待明白了崔衡,他便回书房寻来他前些日子千挑万选选中的未来妹婿资料,接着忙云姐的婚事。

他挑的备选人大都是京城本地人,将来成亲了也好住近些,方便娘家照应。这些少年人的父兄有的是他在国子监的同窗,有的是他举人、进士的同年,还有三位老乡举荐的迁安后进才子,都是可靠的人。

云姐自己也不好意思挑,他便把这些日子搜罗来的资料拿给老夫人和宋先生看,叫她们帮着挑人。

宋先生挑的多是书香门庭的子弟,老夫人有意想把孙女嫁回老家,又觉得京里近,有事易得兄长照顾,因此有些踌躇。两人翻着那堆现代简历似的文书,挑挑捡捡几天,最后也只捡选出了五位合意的交还崔燮。

他挨个儿看了看名姓、家世,轻弹纸张,笑道:“这些人的家世都好,也都是会读书的儒生。只是要成亲,本人性情如何还更要紧,我去求谢大人帮忙查问他们的性情人品,挑个可靠的给云姐。”

挑个……那对夫妇的烂事传回京里,也不会因此看低云姐的家庭。

谢大人家的堂嫂和侄儿今年春末终于进了京,占了原先的谢府,谢瑛搬到了离崔家两条街外的园子,来去倒更方便了。他从前使惯的家人没怎么带过来,就连一个从小看着他长大的老管事也是两头跑,偶尔过来照看他,主要精力放在照顾新入京的堂太太和小少爷身上。

崔燮过去时,恰赶上老管事过来跟他禀报谢彬进武学的事。

不过天大的事到了崔翰林身上,也得往后拖拖了。谢瑛便叫老管事先去客院住下,安排人送茶点上来,亲自招待崔翰林。

他身在镇抚司,正是这个国家消息传递最快的地方,比崔燮知道他父母的事还早。见着他时就有些欲言又止,有些舍不得拿这些污糟事玷污他的耳朵,却又怕他知道得越晚越被动,斟酌再三,终究是怜惜地说:“我听说令尊在云南惹上了些事,恐于他官声不大好……”

岂止官声不好,于他们家声也不大好。崔燮苦笑了一声:“这事我都知道了。我这回来找兄长,就是怕那边的事传回京里,连累舍妹不好成亲,想尽快给她挑一个有担当的夫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