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快感和美感模式谈网络文学编辑与作家培养(2 / 2)

但快感还是美感,对读者来说没有好坏之分,没有高雅低俗之别,只是单纯的选择不同而已。一个人想消遣,想陶冶情操,想排解郁闷的时候,可以选择看快意恩仇的电影,也可以选择去欣赏歌剧,可以去吃喝玩乐,也可以去公园踏青。最终的决定权在读者手中,只要不违法,他们就有选择的自由。

网络文学的读者给了创作家前所未有的宽容,网络文学也凭借着快感模式这“一招鲜”攻城略地,但是在高速发展之下,网络文学的问题却逐渐暴露,甚至开始严重阻碍创新,阻碍网络文学的发展。当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对网络文学流露出失望的神情时,站在行业发展前端的人们,开始寻医问药。

在此期间,很多人开始回望曾经被忽视的文学世界,去向那三大体系支撑下的文学世界寻求帮助。

文学网站长期只有签约编辑、只为大众读者选书的情况逐步改善,开始有了责任编辑,内容运营编辑,精品编辑,策划编辑,内容产品经理等分工,主编开始像主编,总编也终于有了点总编的样子。

编辑开始不但会去盯排行榜,盯畅销书,也开始有了长销书,有了精品化的概念。编辑主动学习主动求变之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署、中国作协也都积极举办过不同类型的编辑培训班,既做培训也做交流。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走向图书出版和大屏幕,出版社编辑和影视编剧加入文学网站,也带来了不同的做书理念和操作思路。

总体来说,编辑的培养相对于作家培养来说是水到渠成的,因为国家需要,市场需要,作家需要,编辑自身也需要,所以资源比较齐备,效果也比较好。在可预见的三到五年时间里,网络文学的编辑队伍素质会有一个整体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群体里可能会产生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批评家,这是对网络文学莫大的帮助。

实际上编辑和作家的培养与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密不可分。怎样看待网络文学,哪些是优点,哪些是不足,什么是尺度,什么是审美,都需要在通盘考虑文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在没有建立理论体系的情况下,任何对网络文学的指导或者论断都是片面的,点状的,网络文学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也只会更加迷惑:到底是追求自我表达,还是需要迎合读者需求,这里面的尺度如何把握这是网络作家培养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现在我们还给不出答案。

从文学史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作家能做到“快感”和“美感”的交融。从理论上我们也知道读者之所以读书,终极目的是寻求内心的安宁,书籍扮演了灵魂保姆的角色。所以不管是美感还是快感都只是手段,作家既要表达自我,也要对读者负责,有一定的服务意识,这并不是必然矛盾的。网络文学的长处应该被提炼,推广,这样才能更好的为读者服务,但是网络文学的不足,也应该去解决。

网络文学市场的成熟,读者的成长会让一批类似于猫腻、酒徒、骁骑校这样的既有网络文学的写作技巧,又有成熟价值体系,游走于快感和美感之间或游刃有余或略显痛苦的作家脱颖而出,但他们就像网络文学里的另类,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会显得突兀。

我们相信市场的力量,但不能只依靠市场的调节。

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是缺乏引导的,是容易导致各种混乱的,最终很有可能会众说纷纭,更为可怕的是会形成一切看销量,什么好卖什么就是好的的所谓“唯一标准”出现。

现在的网络文学作者培训,已经初成体系,既有鲁迅文学院的作家培训班,也有网络文学大学和网络文学专业的学院式培养,既做大课也做小班教学,既做理论研究,也做商业写作培训,假以时日未必不能形成全新的“文学院”教学模式。关于作家是否能培养的疑问,我们觉得:没有作家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作家创作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只要作家本人觉得有用,那就足够了。毕竟创作是件诗情画意而且有点私人的事,如果千篇一律,那叫培训。

本文作者为网络文学大学常务副校长、创始人、总经理刘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