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我的前半生(2 / 2)

形势对中国本来十分有利,可小顾还是小看了这群资本主义国家的嘴脸。

反正啊,现在北洋政府是不可信的,至于南京政府,对于杨小秋而言,虽然孙文先生是一位伟大的领导者,可孙文先生他始终还是太软弱了,否则也不会出现袁世凯这样的人。

而更加不会出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

而南北和谈,就是南京政府要和北洋政府进行何谈。

何谈的内容,自然是要允许一个国家有两个政府。

可是这怎么可能,一个国家要是有两个政府是非常恐怖的,那么国际大事的时候,究竟是听北洋政府的还是听南京政府的?

所以在这一点上,杨小秋认为孙文先生还是太天真了。

北洋政府,是绝对不会同意的,即便表面答应,私底下也会做文章,绝对不会允许这件事情成功。

当然,这件事情杨小秋关注是关注,他没有办法去影响什么,去做什么。

何况,他现在还在北洋政府的管辖范围内,有些事情可做,有些事情不能够做,他也是心里有数的。

何崇楼正月初七继续开园,杨小秋配合何崇楼再次来额一出经典的老戏,叫做《北天门》。

说《北天门》你可能不知道是什么,可说《四郎探母》你肯定就有印象了。

北宋时期,杨家为抵抗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南侵,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演义出了一个个感人的英雄故事,至今在民间流传。

北天门取材于杨家将故事,但情节却与《杨家将演义》有所不同。

小说中的杨四郎战败被擒后降辽招亲,是为了伺机报仇。

后来果然策应宋军破辽,成为了英雄。

不过写这出戏的作者却在原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改造,有意淡化战争气氛,重点渲染人物之间的人伦亲情,因而长期以来对此剧褒贬不一。

贬之者认为:这出戏同情和美化了“叛国投敌”的杨四郎,宣扬了“叛徒哲学”,有辱杨家将“一门忠烈”的形象,应当否定,甚至禁演。

而褒之者认为:杨四郎的“叛徒”罪名,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属于“冤假错案”,应予平反。

尽管对该剧的思想倾向有不同的评价,但褒贬双方对《四郎探母》的艺术成就都一致公认。该剧结构严谨、情节顺畅、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对人物感情的描写,很有深度,在“人情”二字上做足了文章。

反正这出戏啊,杨小秋非常喜欢。

主要原因,自然是人情世故这四个字。

还有便是他非常喜欢杨家将这个故事,他也姓杨,小的时候还说过自己是杨家将的后人。

他也相信,姓杨的估计都这么干过。

这出戏自然是他出演杨四郎了,可杨小秋有点遗憾的就是他身子有点单薄,看起来撑不起这样的角色。

可实际上,杨小秋演起来一点都不单薄,相反,拥有了属于他的韵味。

也就是说,他的杨四郎是和别人不一样的,也不会让人失望的。

虽然说杨小秋最适合演旦角,可他更希望自己是每一个角色都能够演。

角色无大小,他也不一定非要演主角,这就是他现在的魄力。

可是啊,他不演主角,别人不爱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