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玄元继续接着讲道:《道德经第十三章里面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在这一章里面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个问题,说的是“宠辱若惊”;另一个问题说的是,“贵大患若身”。
“宠辱若惊”,老子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就是“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从字面上解释,受宠的人,就是下等的人,这里说的的“宠辱若惊”,就是说得宠也好、失宠也好,都会使人心惊胆颤,都会使人不得安心。受宠、受辱都会使人心惊。一个“惊”字,深刻的说出了人类社会的底层老百姓的万般的奈和限的心酸。
一个人得宠,自然会有惊喜,一个人失宠以后就会受到惊吓,不论是得宠,还是失宠,都离不开一个“惊”字,都会惊恐万分,这就是社会底层的社会人的社会众生生态像。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宠辱若惊”的基本意思。
能受到宠爱或者受到侮辱的人一定是社会地位底层的人,一个社会地位底层的人,受到了社会地位高层的人的宠爱,他一定会是受宠若惊,这是一个人的自然反应。
一个能受到别人侮辱人,这个人一定是一个弱小的人,侮辱人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强大势力的人。当一个弱小的人受到了强大势力的人侮辱的时候,自然会受到惊吓,也会感到屈辱,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受辱若惊。
所以说,一个能受宠若惊,一个能受辱若惊的人,都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受宠若惊,受辱若惊都是一个自然现象,也是一个自然反应,受宠惊,受辱惊都是一个底层人的自然反应。
宠辱若惊的反面就是宠辱不惊,宠辱不惊就是说人要有一颗平常心,这个平常心就是心静若水,得之不惊,失之不惊。宠辱不惊,顺应“天道自然”。
但是让我们平心而论,让一个社会地位卑下的人,得之不惊,失之也不惊,好像不太现实。地位卑下,就是没有得失的事情,每一天都生活在惊恐之中,心总是惴惴不安,何况有了得失的大事情,怎么也不会心清如水,更不会得之坦然,失之坦然。
人海茫茫,芸芸众生,谁又不是在为功名利禄而奔忙;名利场上,谁又不是在为荣华富贵在奔命;大千世界,谁又能摆脱得了荣辱对人生的点缀,更何况社会的底层那一个不是为了生计而拼命。
社会的底层面对宠和辱,人们总是有说不完的酸甜苦辣,唱不完的喜怒哀乐。功名场上人们患得患失是人的一大特点,对于“宠和辱”都会表现出不寻常的反应。因而人论是得到宠爱还是得到屈辱都会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请。
老子为什么要说宠辱若惊这个再也普通不过的问题?其实,老子是想通过得宠和失宠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来揭露世道社会的弊端,反映出了等级社会的不公平,也深层次的反映出了人和人之间的不平等。
老子明????????????确的告诉人们,由于世道的不公,受宠和失宠没有多大的区别。他就是想告诉人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得宠也好,失宠也好,都是一样的,都是在向自己的主子邀宠,自己是一个社会的下层,社会地位的卑下的,不论是得宠也好,失宠也好,都改变不了自己是主子的奴仆这个命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老子想通过宠辱若惊对等级社会的不公平进行的一次批判。
一个卑微的人受宠,是他的主子对他的恩宠,主子的目的是为了用小恩小惠来笼络人心,受宠的下人就一定会感恩戴德,就一定会死心塌地的效命于主子。为了保住自己受宠的地位,就会拼命的讨好主子,就会更加的谨小慎微,更加的提心吊胆,为了讨好主子,不惜失去人的尊严。这种受宠,其实就是一种心灵上的熬煎。
在老子看来,宠辱若惊,这是一个不公平的社会是常态,也是人生基本态度。但是老子不赞成宠辱若惊。他认为荣辱和得失都是一时的虚名,时过境迁之后都成了过眼烟云,人虽然不能远离宠辱,但是我们也不能把宠辱看得太重。
其实,人类世界就应该看淡荣辱,超然自守,这就是人生的大度,也是人生应该有的一种基本态度。人生有了一个好的心态,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笑看人生,处之坦然,才是精彩人生。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都看谈一些,只有看谈了世俗的人生世界,才能顺其自然,顺“道”而为,普通人的人生就会过的舒心一些,顺其自然,符合“天道自然”。
老子在这一章里面,还讲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那就是“贵大患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