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宠辱不惊(2 / 2)

六道善经 乾亨 1705 字 2023-09-19

老子说“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身,吾有何患。”“贵大患若身”,很多的人都认为老子在这里所说的“身”,就是指身体的意思,其实这里所说的“身”,不是指的人的身体。如果指的只是身体,就显得这个人太小家子气了,也不符合老子对待人生的态度。

“贵大患若身”,这里的身指的是身家性命。就是说这个人最为担心的就是身家性命,当一个人担心身家性命的时候,这个人就一定是一个有良知的人,也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更是一个有担当的人。

如果把“宠辱若惊”和“贵大患若身”联系起来去理解,老子要告诉人们,一个人活在世上,不但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更为重要还是要有忧患意识,为了保护身家性命,就不得不患得患失,要把保护身家性命看做是头等的大事,也是自己人生应尽的义务。

身家性命,就包括了孝敬自己的父母、爱护好自己的妻子,教养好自己的儿女,这是人生的首要义务。别人没有孝敬你父母的义务,只有自己才有孝敬自己父母的义务。当你的妻子已经被别人保护起来的时候,他一定不是你的妻子,你的子女被别人教养的时候,那一定不是你的子女。

一个人活在人世上,要有一个自我保护的意识,这个世界上,自己的父母只有自己孝敬,自己的妻子只有自己爱护,自己的子女只有自己教养。因为这是“天理大道”。也就是说,这是天定的责任,为了安身立命,忧患身家性命也是“天道自然”。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孝敬不了自己的父母,保护不了自己的妻子,教养不了自己的子女,还有比这更失败的事情吗?所以说保护好身家性命,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大的事情。

明朝有一个叫作方孝孺的大文豪,在朱元璋驾崩以后,由孙子朱允炆继位。这时候朱元璋的老四儿子,也就是朱允炆的亲四叔父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燕王进京以后,大部分的官员都投靠了燕王。燕王命令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坚决不从,并且大骂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告诉方孝孺,“靖难之役”是我们老朱家的事情,和你方孝孺没有任何关系。燕王朱棣苦口婆心的劝方孝孺,方孝孺就是不领情,一直都是破口大骂。

气急败坏的燕王朱棣说道:“你再不听劝,我灭你九族。”

方孝孺大义凛然说道:“你灭我十族也不怕。”

燕王朱棣把方孝孺杀死在南京聚宝门外。人类历史上被诛十族的也只有方孝孺一个。除了有血亲关系被全部诛杀以外,还有他的朋友、学生、门客,只要和他有关系的人都被诛杀,总共受刑的有八百七十三人,连续行刑八天时间,被砍掉的头颅和尸体堆积如山。

其实,历史上的永乐皇帝朱棣也是一个千古明君,在人类历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皇帝。没有朱棣的“靖难之役”,就不会有历史上的“永乐盛世”。朱棣对内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减轻税负,明朝永乐年间是老百姓生活的最幸福的时期。对外宣扬国威,派郑和下西洋,开拓海外市场,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局面。

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是“永乐”,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永乐盛世”,甚至被后人称赞这一时期“远迈汉唐”。明成祖朱棣开创的永乐盛世和明太祖开创的洪武之治合称洪永盛世,为中国历史上五大盛世之一。

明成祖朱棣命人编撰的《永乐大典,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典籍,它包括了先秦以来所有的经典书籍,是很多的书籍不至于失传。朱棣还完善了科举制度。

应该说,朱棣是老子所看重的那种大智慧的圣人治理天下。“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朱棣就是心系天下,完全可以托付天下的人。朱棣的大智慧,不是我们一般的老百姓能看得明白的。我们老百姓能做到“贵大患若身”就完全可以了。

老子提倡要有人生的定位,在老子看来,功名利禄并不重要,宠辱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的定位。大智慧的圣人因为有大能量,也有大担当,有他们治理天下,就会天下太平。

普通人要做的事情就是“宠辱不惊”,不受宠辱的困扰;再就是“贵大患若身”。能做到这两点就完全可以了。普通人要不断地增长自己的生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做到自己的父母自己孝敬、自己的妻子自己爱护、自己的儿女自己养育,这也是“天道自然”。能在这个大千世界里安身立命,保护好自己的身家性命,这也完全可以算作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