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大唐新军 赐名龍城(1 / 2)

书接上文,上回书说到李世民和楚墨风在各自的位置上开始了新朝代的工作,然而北方虎视眈眈的突厥人却依旧像是一根刺横亘在二人心中。 </p>

朝堂之上突厥使节大放厥词,却被楚墨风和李世民一番冷嘲热讽,渭水河畔颉利可汗背信弃义,却不知眼前的大唐竟是兵强马壮来势汹汹,无奈之下颉利可汗与李世民在渭水河畔定下盟约,而后突厥迅速退兵。 </p>

面对眼前并不是很乐观的形势,李世民和楚墨风二人又开始筹划下一步的布局。 </p>

农历八月的天空,如火般的骄阳正肆无忌惮地鸟瞰着中原大地,开远门一侧的校场内,一万名新征召的士兵,按照两千人一个方阵,全身甲胄手持兵刃站在原地,校场内寂静无声,尽管偶尔有阵阵微风掠过,但是此时吹来的风却让人燥热不已。 </p>

汗水顺着额头、后背、腋下开始不停地涌出,自从巳初时分就在校场集结的众人,此刻已然被晒的头昏眼花,恨不能寻个阴凉处好生休息一番,奈何主官并未到场,且校场四周负责警戒的那些黑甲骑兵也同众人一样,始终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 </p>

稍微有点见识的人都知道,这些黑甲骑兵正是贤王殿下训练出来的第二批天策军,层跟随当今陛下和贤王屡立战功,据说这些人自从中原统一之后,常年驻扎在边陲重镇,时常与突厥人进行小规模作战,每个存活下来的人都是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实力不容小觑。 </p>

站在其中一个方阵内的高治平,尽管此刻汗水已然流到眼眶处,却依旧不敢伸出手去擦拭,进入校场之前,每一个人都签字画押了一份文书,保证严格服从管理,随后每个人还领到了三个月的饷银,并被告知所属户籍已经转为军户,但是具体细则还需要贤王殿下亲自颁布。 </p>

高治平属于自幼丧父,此前随母亲居住在易州,后来因为易州刺史郝思捷迫害百姓,无奈之下一路颠沛流离来到了长安,听闻易州一事已被当时的钦差大臣贤王楚墨风处理,心怀感激之余,决意投身军中报效朝廷,而且高治平此番来长安,还存有些私人的想法,只是一直没有对母亲说起。 </p>

正在高治平天人交战之际,只听校场外传来一阵隆隆的马蹄声,众人见状忍不住回头观望,却发现周围那些黑甲士兵尽数单膝跪地望着前方。 </p>

只见一队骑兵如同一条黑龙一般,卷起漫天尘土飞奔至校场内,为首一人一身黑色蟒袍在身,脸上戴着一个面目狰狞的夜叉面具,紧随其后的是一个一袭黑衣的男子,冷峻的面容下透出了些许青涩和坚毅,待这队人行至众人面前时,只听在场的黑甲士兵尽数高呼‘参见大帅’。 </p>

为首一人挥了挥手,而众黑甲起身站好,随即转入了静止状态,此人望着面前这五个方阵,不由地眉头一皱,一个箭步跃上点将台大声说到:“昨日诸位签字化押的文书都还记得吗?上面第一条就是要服从管理,本王并没有让你们回头,为何要违背军纪私自回头观望?” </p>

众人闻言纷纷低头不语,此人见状冷笑一声说到:“既然签字画押,那么作为一个士卒,就要先学会令行禁止,如若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此人伸手指了指校场的大门,“大门在那边,自己背着包袱离开,本王麾下不会容留不听号令之人。” </p>

此言一出众人才知道,台上这个大声呵斥自己的人,竟然是大唐皇太弟,曾经的骠骑大将军、前任兵部尚书,两批天策军的缔造者,被突厥人奉为战神的贤王楚墨风,念及于此众人眼中纷纷投去敬佩的眼神。 </p>

只见楚墨风对着那个一袭黑衣的男子招手说到:“薛云,从即日起开始为期三个月的考核训练,不合格的人尽数淘汰,明白了吗?” </p>

薛云见状点了点头,想起了那日夜里楚墨风对自己说的那番话,那夜薛云站在贤王府书房内,依旧是恭恭敬敬地等着楚墨风下达指令,却见楚墨风将自己按在椅子上,而后轻声说到:“这些年在李建成身边难为你了,当初我曾经允诺,待陛下继位之后,让你换个身份重新出现,为何今日不听劝阻,依旧说出了你东宫副护军的身份?” </p>

“启禀贤王殿下,属下认为如若隐瞒不报,届时被有心人查出来,势必会对您和陛下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说到这薛云略带忐忑地看了楚墨风一眼,“如若有人因为此事刁难殿下,那属下定当自行离去,不给您和陛下添麻烦。” </p>

听了薛云的一番话,楚墨风心中不免有些感动,当即笑着说到:“无妨,既然陛下进封你为这支军队的副帅,那么你就放心地去做,至于其他的事情不用操心,本王会替你处理的。” </p>

“殿下的大恩大德,末将没齿难忘,此生唯有带领麾下士卒击败突厥人,以报殿下的恩情。”薛云闻言点了点头,而后略带迟疑地问到:“殿下,那这批士兵应该如何操练,还请殿下指教一番。” </p>

随即楚墨风开始给薛云讲解练兵事宜,期间楚墨风故意说的慢一些,以方便薛云记住,并不时地即兴发问,让薛云打开思路,开始从一个卧底刺客,向着将领转变。 </p>

此刻薛云走到点将台上,将各项考核内容一一公布,此番考核打破了以往的先训练再考核的方式,采用了新的方法,鉴于下一步面对的是以骑射擅长的突厥人,考核分为如下几种; </p>

第一是测试气力,由于对阵时顶在最前列的皆是手持大盾的士兵,面对敌人的冲锋,如若气力不足很容易一击溃散; </p>

第二是臂力和目力测试,一名优秀的弓箭手,除了要求臂力过人,能开三石甚至是四石弓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目力要好,否则你能拉的开弓箭,却每一支都射偏,一场大战下来箭矢损耗加大却并无进项,岂不是毫无用处; </p>

第三是马术和胆识测试,作为一个优秀的斥候,在探查敌情的同时,要随时做好被敌军追击的准备,如若一见敌人大举追击就吓破了胆子,或者因为马术不好导致情报传递延误,一场大战恐怕就因为一条情报而导致全盘失利;而剩余两项则是冲阵和常规技战术考核。 </p>

这些内容一公布,众人不免议论纷纷,耳畔传来如轰鸣般的说话声,楚墨风的脸渐渐地开始变色,周围负责警戒的天策军见状,不由地赶忙低下头,心想大帅这是要发飙的前兆,这群新兵小子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这里是大唐饷银最高待遇最好的地方了,想当初自己这群人可是被大帅丢到伊吾,说是辐射北地边境,其实是真刀真枪的去跟突厥人作战。 </p>

想当初在伊吾,但凡四大统领收到大帅的飞鸽传书,就意味着要越过边境去突厥劫掠,这一行为被一众人亲切地称呼为‘打野食’,虽然名字听上去很美,但是实际上却是夹杂着鲜血与杀戮。 </p>

当初奔赴伊吾的一千名天策军袍泽,到如今虽然还是保持着一千人的编制,但是身边的人大多都变成了新面孔,有征战就有死亡,一个袍泽血洒疆场,随后就会有人从京城赶来填补,最惨烈的一次天弓营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全营两百五十人只回来了一百人,等到新人补充进来之后,统领们这才领着全队前去收敛遗体,当时现场的惨状已然历历在目,很多袍泽的箭囊已然空空如也,曾经如影随形的长弓就这样凄凉地躺在地上;有些袍泽临死前还与敌人紧紧地抱在一起,众人费了好大得劲才将其分开。 </p>

那些昨夜还依旧打闹嬉笑的面孔,此刻却安静地躺在地上,躯体早已冰冷呼吸已然停止,而填补进来的那批新人,当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所有人褪下了牺牲袍泽的盔甲穿在了自己身上,而后毅然拿起了散落在地上的兵器,加入了清理战场的行列。 </p>

为此大帅发来一封六百里加急文书,原本以为定然是一番斥责,而四位统领已然做好了上书请罪的准备,谁知文书上只有一句话;打输了就赢回去,中原大地的百姓在看着你们,本王和秦王殿下也在看着你们。 </p>

随后的一天,一支大约两百人的队伍从城外来到了伊吾,守城士兵见其穿着配制与城内的天策军如出一辙,急忙前来禀报,待一番询问下得知,这群人正是自己这些人的前辈,也就是当年贤王殿下训练的第一批天策军。 </p>

还记得那群人抵达校场之后便安静地立在原地等待,整个队伍散发出的杀气在空气中肆意弥漫,这群人只是简单地询问了一番,而后转身离开了伊吾。谁知五日后这群人又再度返回伊吾,各个身上带血却又无比兴奋,询问之下才知道,这群人竟然是越过国境线,剿杀了当时堵截自己的那个部落,依稀记得当时那个叫做赵信的男子说的那句话:“虽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是中原的百姓可等不得这十年,挨打了并不可耻,如若你不瞬间反击回去才是可耻,犯我中原大地者不死不休。” </p>

至此这群人留在了伊吾,在负责传授新的技战术的同时,也参与了多次围剿行动。众人心中都知道,贤王殿下此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踏破突厥王庭,替受难的中原百姓讨回公道。 </p>

玄武门之变前夕,伊吾方面接到贤王殿下指示,派了两百人返回京城,而后殿下成立新军,这两百人暂时作为指导留在了长安,此刻望着殿下渐渐发青的脸色,一众天策军顿时寒蝉若禁,大气都不敢出。 </p>

突然间楚墨风用尽气力大声喊到:“都给本王住嘴,一个个像女人一样叽叽歪歪的,哪有一点大唐士兵的样子,信不信本王找个女子来都比你们强上百倍?” </p>

一见楚墨风发飙,众人顿时闭口不言,而高治平站在人群中小声嘀咕到:“这个贤王是在说笑吗?女子怎么能比男子强,还强百倍?”谁知自己说话的声音却被楚墨风听见,只见楚墨风伸手一指,对着高治平说到:“你,就是你,出列,叫什么名字,哪里人,为什么觉得女子不如男子?” </p>

高治平见状赶忙闪身出来大声回答,“启禀贤王殿下,在下高治平,原渤海蓚县人,在下自幼学习弓箭,自认没有哪个女子能够强过在下的。” </p>

“高治平,蓚县人,忠义候高熲高大人不就是你们蓚县人吗?”一听还是自己的老乡,没准一问之下还能扯上些关系,楚墨风顿时来了兴趣,“你们蓚县可是出了不少人才啊,现在皇宫的采买人高弘毅,秘书少监高表仁,不都是你们蓚县的吗?既然蓚县出人才,那么我就请一位女子前来,你二人比试一番箭法,让本王也开开眼可否?”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