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英魂归乡 单骑北上(2 / 2)

此时李世民径直来到一众巾帼军面前,众人见状纷纷下马准备下跪问安,谁知李世民突然伸手一拦,而后对着众人鞠了三个躬,“曾经有人告诉朕,战争是男人的事情,女人是不行的,进入如若此人在这,朕要让他好生看看,朕的治下有一群不让须眉的女子,朕为你们感到骄傲,我大唐无论男女皆能上阵杀敌,有此雄兵何愁突厥不灭。今日朕亲自为你们开道,诸位,咱们回家了。” </p>

众人见状当即齐声高呼到:“国破山河在,巾帼唯死战,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p>

李世民见状大笑一声,随即对着楚墨风和窦婧妍喊到:“二位将军上马,咱们一同前往英灵殿。”随即只见王德牵过李世民的青骢马,而李世民则是手扶马鞍翻身上马,随即与楚墨风、窦婧妍并辔而行,领着大军进入了春明门,一路上无论是守城士兵还是过往路人,则是纷纷下跪恭敬地目送大军驶过,随行前来的众臣中,无论文臣还是武将今日皆是一身戎装据马而立,待木兰营驶过之后,纷纷策马紧随其后。 </p>

出了金光门不远就是英灵殿,而自金光门至英灵殿一路,一千名天策军此刻分列两侧,表情肃穆地望着缓缓驶来的车队,望着自己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们,众人皆是沉默不语,而今日英灵殿早已整洁一番,园内单独划出了一块地方,用来安葬阵亡的巾帼军,在一阵收兵的鸣金声和得胜鼓声中,阵亡的四百名巾帼军尽数下葬。 </p>

随后李世民站在园内的中央位置对着众人高喊到:“诸位,突厥人狼子野心,与大唐本就有盟约,此番频频袭边,实乃罪大恶极,传朕旨意,自即日起边境个州府如若遇到突厥人袭边,无需上奏就地格杀,朕要让颉利那个小人知道,犯我中原大地者虽远必诛不死不休。” </p>

而后楚墨风指着园子中央单独的那块墓碑说到:“诸位巾帼军的将士们,这一块墓碑是本王给自己立的,如若有一日本王不幸战死,这里便是本王的归宿,而这里是我们所有人的归宿,但是在此之前,我们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誓死剿灭突厥颉利可汗。” </p>

话音一落众人齐声高呼到:“犯我中原大地者虽远必诛不死不休。” </p>

而后李世民下令巾帼军暂时会驻地修整,而楚墨风则是回府待命,半月内不必上朝,随后李世民带着众人离开了英灵殿。 </p>

回到驻地之后,早已等候多时的鱼肠等人站在驻地门口,望着依次进来的众人,脸上不免生出丝丝无奈,望着与自己朝夕相伴多日的师傅们,一众巾帼军聚集在校场中央纷纷大哭不止。 </p>

见此情景鱼肠等人对视一眼,随即六人齐齐跃上点将台,此时谛听走上前大喝一声:“都住嘴,身为一名军人哭哭啼啼成何体统?” </p>

一声暴喝顿时让在场众人纷纷一怔,而后就见梓潼走出来对着谛听说到:“谛听师傅,此番我们折损了四百人啊,就这样四百条鲜活的生命就没有了,战争就是这样吗?” </p>

只见谛听点了点头,“此番你们的事情我也听说了,两千九百人对阵三千人,这一仗打的很好,只不过这就是战争,战争没有不死人的。” </p>

此时一向少言寡语的地藏走上前缓缓地说到:“义宁二年李世民被围汧源,是你们的贤王殿下,以三百天策军为先锋前往汧源救援,是役面对数万大军,天策军在你们贤王殿下的带领下拼死冲杀,最终以折损二百八十八人为代价,彻底击败了盘踞多年的薛仁杲,此番你们仅仅是三千人的规模,日后大战到来,动辄数万人的对阵,届时死伤的数字会让你们更加麻木。” </p>

而一旁的璇玑则是朱唇轻启说到:“知道你们贤王殿下那个小笨蛋为什么被突厥人奉为军神吗?那是因为每一次他都会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你们以为此番你们有折损他不伤心难过吗?实话告诉你们,最伤心的那个人就是他,只不过他身为一军主将不能表现出来罢了。” </p>

听了几位师傅的话,众人纷纷止住了哭声,一时间一副无所适从的模样,只见凌霜神情落寞地说到:“那敢问师傅们,我们应该怎么办?” </p>

“从明日起,都给我擦干眼泪忘掉悲痛,继续认真训练,既然你们见了血,那明日起我们会对你们训练更加严苛。”只见罗刹不停地把玩着手中的匕首,一脸冷漠地说到:“届时你们要让他知道,你们剩下的这两千六百人会像天策军一样,是他手中最锋利的刀剑,最坚实的后盾,都明白了吗?” </p>

众人闻言瞬间齐齐地跪下说到:“属下等人知道了,恳请诸位师傅严加训练。” </p>

回到府邸之后,楚墨风褪下一身铠甲,而后简单地洗漱了一番,随即躺在屋内的床榻上,就这样愣愣地望着房顶,一场大战自己折损了四百人,这笔账势要算到颉利可汗头上,但是如若总是让突厥人借着袭边的名义来刺探军情,似乎对大唐十分不利,随后楚墨风翻身而起,径直走到屋内悬挂的地图前,望着夏州北面那条边境线,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 </p>

第二日卯初时分,一骑快马趁着城门才开之际,快速地驶出了春明门,随即转道向北奔着夏州的方向而去。 </p>

辰初时分熟睡一夜的窦婧妍来到了楚墨风的房外,素手轻抬叩了叩门,“殿下,辰初时分了,跟妾身去用早饭吧?”接连喊了三遍没有人回答,窦婧妍当即伸手一推,房门竟然缓缓地打开了,信步走进屋内,窦婧妍发现屋内竟然空无一人,随即瞥见桌上的一封书信,抽出来端详了片刻,随即惊呼一声转身向着史寒霜的房间跑去。 </p>

与此同时,鉴于交州不能一刻无主事之人,李世民想起瀛州刺史卢祖尚文武全才,廉洁奉公,便征召他入朝,望着卢祖尚语重心长地说到:“交趾郡很久没有得力人选,需要你前去镇抚。” </p>

然而卢祖尚拜谢出朝,不久又后悔,以旧病复发相辞。李世民得知后让杜如晦对他传旨道:“一般的人尚能够重然诺守信用,你为什么已答允了朕而又后悔呢!”殊不知卢祖尚执意辞退。 </p>

戊子日(二十五日),李世民再次召见他晓以道理,卢祖尚仍固执己见拒不从命。 </p>

随即李世民当场大怒,望着卢祖尚忿忿地说到:“我不能对人发号施令,又如何治理国家呢?”遂下令将卢祖尚斩于朝堂之上,然而待此事过后不久又后悔。 </p>

过了几日,李世民与大臣议论“齐文宣帝是怎么样一个人?”,答道:“齐文宣帝狷狂暴躁,然而人与他争论时,遇到理屈词穷时能够听从对方的意见。当时前青州长史魏恺出使梁朝还朝,拜为光州长史,不肯赴任,丞相杨遵彦奏与文宣帝。文宣帝大怒,召入宫中大加责备。魏恺说:''我先前任大州的长史,出使归来,有功劳没有过失,反而改任小州的长史,所以我不愿意成行。’齐文宣帝回头对杨遵彦说:''他讲得有道理,你就宽赦他吧。’这是齐文宣帝的长处。” </p>

听了朝臣这一番解释之后,李世民心有感触地说到:“有道理。先前卢祖尚虽然缺少做大臣的道义,朕杀了他也过于粗暴,如此说来,还不如齐文宣帝!”随即李世民下令恢复卢祖尚子孙的门荫。 </p>

然而交州刺史一职却始终没有解决,随即李世民命人前往贤王府传旨,召楚墨风前来商议,谁知传旨之人去了不久便匆匆返回,眼见楚墨风未曾到来,李世民不免心中有些不悦地问到:“为何贤王没有随你一同前来。” </p>

只见负责前去传旨的小黄门对着李世民恭敬地施了一礼说到:“启禀陛下,奴才前去传旨时,公主殿下告知奴才,早在殿下回府后的第二日,殿下留下了一封书信独自前往突厥查探敌情去了,公主说为了避免殿下不悦,命奴才将书信带回来呈交给陛下御览。”随即从怀中摸出书信递给了李世民。 </p>

拆开书信大致浏览了一番,李世民随即笑着说到:“这小子倒是个不吃亏的主,还真的自己越过北地了,罢了,让他去吧。”随后李世民对着身边的王德说到:“命令兵部加发六百里加急至边境各州府,一旦发现贤王踪迹,务必全力配合他的行动。”一旁的王德闻言恭敬地应了一声,随即扶着李世民向着后殿走去...... </p>

俗话说秋风落日入长河,江南烟雨行舟,乱石穿空,卷起多少的烽火,万里山河都踏过天下又入谁手,分分合合,不过几十载春秋。且看贤王殿下踏破贺兰山阙,再看厉鬼夜叉搅动草原风云,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p>